最近在寫文,剛好寫到有關玉的文章,所以找的資料大家一同分享(笑)
 
和闐玉 -- 玉色分類篇 

  和闐玉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白玉、青玉、墨玉、黃玉四類,其他顏色的和闐玉也可歸入此四類中.

  1.白玉

  白玉的顏色由白到青白,多種多樣,即使同一條礦脈,也不盡相同,叫法上也名目繁多,有季花白,石蠟白,魚肚白,梨花白,月白等.白玉是和闐玉中特有的高檔玉石,塊度一般不大.世界各地的軟玉中白玉極為罕見。白玉子是白玉中的上等材料,色越白越好.光滑如卵的純白玉子叫"光白子",質量特別好.有的白玉子經氧化表面帶有一定顏色,秋梨色叫"秋梨子",虎皮色叫"虎皮子",棗色叫"棗皮子".都是和闐玉名貴品種

  白玉按顏色還可分為羊脂玉和青白玉.

  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質地細膩,"白如截脂",特別滋蘊光潤,給人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新疆有此品種,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青白玉以白色為基調,在白玉中隱隱閃綠、閃青、閃灰等,常見有蔥白、粉青、灰白等,屬於白玉與青玉的過渡品種,和闐玉中較為常見

  2.黃玉

  黃玉由淡黃到深黃色,有栗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虎皮黃等色。古人以"黃侔蒸梨"者最好。黃玉十分罕見,在幾千年探玉史上,僅偶爾見到,質優者不次於羊脂玉。古代玉器中有用黃玉琢成的珍品,如清代乾隆年間琢制的黃玉三羊樽,黃玉異獸形瓶,黃玉佛手等。

  3.青玉

  青玉有淡青色到深青色,顏色的種類很多,古籍記載有蝦子青、鼻涕青、蟹殼青、竹葉青等等。現代以顏色深淺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闐玉中青玉最多,常見大塊者。近年,見有一種翠青玉,呈淡綠色,色嫩,質細膩,是較好的品種。

  4.墨玉

  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為雲霧狀條帶狀等。工藝名稱繁多,有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須等。在整塊料中,墨的程度強弱不同,深淡分佈不均,多見於與青玉、白玉過渡。一般有全墨,聚墨、點墨之分,全墨,即"黑如純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見。聚黑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較聚集,可用作俏色。點墨則分散成點,影響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塊的,其黑色皆因含較多的細微石墨鱗片所致。

  和闐玉除上述四類外,古籍中提到的"赤如雞冠"的赤玉,在昆侖山、阿爾金山均未見,只見具暗紅皮色的子玉和具褐黃色的糖玉,其皮色薄,塊度也小。古玉至今未見赤玉工藝品,所以不單獨作為一個品種列出。

 和闐玉-產地

  西昆侖山及阿爾金山自古採玉,但古代是以"水採"為主。人們首先發現和利用河流中下游的沖積和闐玉,繼而沿河採集上溯發現了原生玉礦。本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地質工作的開展,原有和闐玉礦山恢復了開採,新的礦床也陸續被發現。現已知原生的和闐玉礦床及礦點有18處。

  上述和闐玉礦產分佈於塔里木板塊的南部。塔里木板塊是以塔里木盆地為中心的陸股板塊。其北與哈薩克斯坦板塊相鄰,南與華南板塊相接。板塊可分為三大部分,中部為塔里木古陸塊,北部為塔里木北緣活動帶,南部為塔里木南緣活動帶。塔里木古陸塊的中心為中央地塊,地塊的前寒武紀結晶基底隱伏,其上為較少的古生界及巨大厚度的中新生界覆蓋。中央地塊之西北為柯坪古生代前陸盆地,東北為庫魯克塔格早古生代前陸盆地,西南有鐵克裏克古陸緣地塊,東南有阿爾金山古陸緣地塊。陸緣地塊及邊緣活動帶內的中間地塊,反映了塔里木板塊結晶基底的組成狀況。

  上述三個單元之中的和闐玉都是形成在地塊中的基底構造層中。地層建造的特點是具有前寒武系的鎂質碳酸鹽岩。構造屬性的特點是即穩定又活動,活動性表現在有斷裂構造活動和岩漿侵入活動,成礦的岩漿侵入為活動,成礦的岩漿侵入體為華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

  昆侖山的東段,從青海省的柴達木盆地之南,向東至四川省的西部,至今未發現和闐玉。但川西的汶川縣有龍溪玉,也為變質成因的軟玉。有的歷史學家認為《瀆山大玉海》的玉料來自川西昆侖山餘脈的岷山。已有文物指示,四川在古代就開採利用了軟玉。如中國歷史博物館歷代藝術陳列室的文物展品中有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的戰國墓玉器。其中的玉鳳,玉環,玉管,玉劍首,玉璜,玉佩等。大多數與和闐玉類似。這些"巴蜀遺物的玉料,很有可能部分是來自川西的昆侖山。東昆侖的一些地名帶有玉字。如青海省內有白玉寺,四川有白玉縣,玉隆、玉科

 古玉收藏 - - 開 採 篇 


   居住在昆侖山山前的原始氏族先民們在勞動中發現了和闐玉,不斷採集,並通過"玉石之路"輸入中原,從而使和闐玉登上了華夏民族文化藝術之堂,譜寫出壯麗的史詩。各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總結積累采玉經驗,使采玉方法不斷完善。塊塊美玉都凝結著各民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采玉方法有簡單到複雜,有易到難,有一種方法發展到多種方法。人們千方百計的從各個地方把美玉采出來貢獻人間。最初,人們在河邊拾起美麗的和闐玉,以後又到河流中撈取那卵圓形的子玉;再而從河谷的階地沙礫中挖出那些早期河流沖積物中的美玉;再沿河追溯繼而發現了生長在岩石裏的原生玉礦。因此,古代采玉方法有揀玉和撈玉、挖玉、攻玉等多種方法,以分別開採產於不同地方的玉石。



 古玉收藏 -- 拾子玉 篇 

  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沖刷暴露出來的子玉。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在昆侖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礦,中下游就可以找到子玉。從人類在昆侖山北麓定居至今,數千年從河道中拾玉已有傳統和經驗。

  專業拾玉者多是中、老年人。他們家住玉河附近,以往找到玉的經歷給他們以信心和力量,夏秋洪水過後的河邊常常見到他們的身影和足跡。往往光著腳,手持帶鐵鏟頭的木棍,沿河在卵石灘慢慢行進,一旦有發現,不管是什麼顏色的玉,都用鏟頭插入石縫刨出玉石,用水沖洗乾淨放進馬褡,然後繼續搜尋。耐心地在河灘往復查看,一旦發現,不論顏色和大小都洗乾淨入袋,更有信心地再找。

  專業拾玉人有較豐富的經驗,很注意選擇拾玉的地點和行進方向。他們找玉的地點往往在河曲內側的石灘,河道有窄變寬的緩流處和河心砂石灘上方的外緣。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變緩處,有利於玉石的停積。拾玉進行的方向最好是自上游向下游行進,以使目光與卵石傾斜面垂直,易於發現;但最主要的要隨太陽方位而變換方向,一般要背向太陽眼睛才不受陽光的刺激而又能較清楚的判明卵石的光澤與顏色。 真正發現玉石則歡欣若狂,給下次拾玉又積聚了力量。

  河流中下游的子玉塊度都不大,多在0.2---1.5公斤之間,小塊玉亦可隨形施藝,雕琢零碎活。

  在河流上游可以拾到大塊度的子玉,但能用作玉雕的料較少,大部分是重幾十公斤至上百公斤的模料玉。這些玉礫質次色深,結構粗糙,呈暗灰綠色,斑雜不一,有較多細小脈穿插,不能碾琢工藝品,但仍堅韌耐磨,乃用做工業上的模具。

  為了收購群眾拾得的子玉,於闐等地段設有玉石收購站,收購的範圍東有且末縣、民豐縣、於闐縣、策勒縣;西有莎車縣、葉城縣、墨玉縣及和闐縣。現代出玉的河流十幾條,但以大河為主。主要有葉爾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等。每年收購的數量還是以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居多,約占90--95%。

 古玉收藏 - - 拾子玉 (續) 

    和田的兩條大河歷來是拾玉子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有名的玉河。但是,圍繞玉河是兩條還是三條,直到今天認識還不一致。古代文獻中,有的認為有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三條;有的認為只有白玉河與綠玉河兩條。現在有的認為綠玉河是墨玉河的支流。到底如何呢?我們從地形圖上或衛星照片上都清楚看到只有兩大河流,即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這兩大河均源於昆侖山,昆侖山為產玉之地,河中自然有玉。

  喀拉喀什河,古稱烏玉河,河邊的縣城墨玉即以此得名。喀拉喀什按突厥語名稱一致的。但是,這條以產墨玉馳名的墨玉河,今天卻不見有墨玉,而真正產墨玉的地方在黑山,這屬玉龍喀什河的支流。為什麼歷史上又叫墨玉河呢?原來這河中產有大量碧玉,這種玉石呈綠色,風化後外表漆黑,油光放亮,倘若墨玉。碧玉礦物成分與和闐玉相同,化學成分也很相近,屬軟玉。因此,古代有人把碧玉誤稱墨玉。但同時也有人稱為綠玉,因此,我們認為,古代的綠石河、烏玉河實為一條大河,即喀拉喀什河,但是,這條河不僅產碧玉,也產白玉。下游還產沙金和金剛石,從40年代發現金剛石以後,今年又陸續在掏砂沙金時找到幾顆金剛石。所以,喀拉喀什河是一條淌金,流玉,藏鑽的寶河。

  玉龍喀什河,即古代著名的白玉河。這條河源於漭漭昆侖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後,與喀拉喀什河彙和成和闐河,河流長325公里,河裏盛產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來是和闐出玉的主要河流。人們揀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勢險惡,很難到達。黑山地區發現白玉後,給找玉人帶來新的希望,人們冒險前往。黑山,即古稱之喀朗圭塔克,其山是昆侖山之主峰之一,高峰達7562米,群山高巔,冰雪蓋地。產玉地點為阿格居改山谷,此為玉龍喀什河支流之一,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冰塊沿河沖向下方,這些冰塊及冰層融化後也露出玉礫。產出的玉石有白玉和墨玉。近十餘年來發現的兩塊大白玉就在冰積壟中。墨玉和唐代高僧玄奘所謂的碧玉,也多產於此地。正是這種美玉吸引了不畏艱難的探寶者,他們在雪山找玉,在高山河谷中探寶。此處出玉引起地質工作者的興趣,多次深入玉龍喀什河上游支流的諸冰川穀調查,見有白雲石大理岩與花崗岩的接觸蝕變帶,在山麓坡積物中可見有白玉。可惜是,基岩露頭在冰山之上,四周為冰川覆蓋,人們可望而不可達。地質學家認為,此地區應有原生和闐玉礦床,是玉龍喀什河中子玉的主要來源之一。



 古玉收藏 - - 玉 質 篇 


  古代玉器收藏家均把玉質的優劣放在第一位。那麼何為“優質玉”何謂“劣質玉”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古代收藏家之間也並非完全一致。在漢晉時期曾經有過關於重玉質還是重玉色的討論。“玉質”,儒家提出玉有“溫潤而澤、縝密以栗、印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詘然、氣如白虹、精神見於山川”等特色,而別于其他石類。儒家提出“玉有德”的主要根據是玉質的諸多優越性,實為“石之美”的演繹,所謂“玉德”亦即玉的質地美。 關於玉色,儒家提出玉有“孚尹旁達”的特徵,這四個字不易理解,其本意為“玉之為物,孚尹於中而旁達於外,所以為信”。今釋為君主有信其言其政,可旁通達遠。然《集韻》這部字書又詮為“玉采也”,“采”同“彩”,即玉這顏;色,後學多從之。辯論的結果便落實在“首德次符”這一基本點上,德為質,符為彩,也就是說玩玉、賞玉、藏玉的人都要首先重視玉德,即玉之質地的優劣,爾後再看其色彩之美醜。這種古玉審美觀像一條紅線貫穿于我國古玉鑒賞收藏史的始終。 但是自宋代以來,尤其進入明清,這種傳統的古玉審美觀事實上在實踐中已發生了動搖,這就是明清兩代古玉收藏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非常看重古玉沁色之美 ,已達到置玉質於不顧的偏頗境地,這雖有悖於古玉審美傳統,但這又是一段有據可查的嚴酷歷史。首先著書立說的便是嘉道時古玉收藏家、鑒賞家陳性,他愛玉成癖,因一生潦倒無著,不得不將其母授父傳之八十一古玉也送到質鋪而終。他的藏書專著《玉紀 》今傳者似為殘本,但從中可以看出陳氏既總結了前人藏玉的觀點和經驗而又加以發揮。可以說此書為我國藏玉界重沁派的代表性著作,對晚清和民國時期古玉收藏家影響深遠,是不可低估的,與之相對的是晚清金石學者吳大澂於光緒年間將其所見所藏之古玉以《周禮》等先秦古籍為指導,作了系統而深入的考證,將其成果集篡成《古玉圖考》公諸於世。此書不僅震撼了國內收藏界和學術界,還深深地打動了日本及歐美的漢學家的古玉觀,被學術界尊為圭臬。這兩本專著可謂代表了我國古玉收藏界的兩種不同理論觀點和收藏活動及其考辯鑒證實踐。值得提出的是當今古玉收藏家幾乎顯而易見百分之百地、有意無意地仍在《玉紀》指引下繼續走著熱衷於古玉蝕傷的收藏道路,只有少數人似在沿襲《古玉圖考》的傳統,以經典與“古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古玉辯證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